【喜迎二十大·我们的新时代】巧布“四颗子” 下好高质量发展“一盘棋”——学校新时代人才工作综述

发布者:晏江楠发布时间:2022-10-03浏览次数:578

安医大,因才而立。1926年,一群海外归国的爱国进步人士,怀医学救国之初衷,在黄浦江畔创立了东南医科大学,成为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最早的医科大学之一。

安医大,因才而兴。以朱仲丽、于仲嘉、秦伯益、刘德培、蒋本沂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人才,以探索学术前沿的坚毅勇气和厚重的家国情怀,成为知识分子的楷模。

安医大,因时而动。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十三五”以来,学校全面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放眼全球,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加大人才培育力度,用心用力用情服务人才,扎实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棋局布定,落子有声。如今我校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人才总量显著增加、人才质量不断提高、人才结构持续优化、“近悦远来”人才生态加速形成,奏响了人才发展与学校发展同频共振的铿锵乐章。

扛牢党管人才“旗子”: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布局人才整体谋划“先手棋”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长期以来,我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切实把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贯穿到人才发展的全过程。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强化党政合力,完善宏观指导、科学决策、综合协调、督促落实机制,统筹推进一流人才队伍建设。出台《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实施办法》《领导干部联系基层党组织和人才制度》《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实施办法》等政策文件,完善学校人才工作领导机制,发挥学校党委资源整合、统筹协调、组织动员、决策执行的重要作用,积极构建校党委统一领导,组织人事部门牵头抓总,各部门、各单位各司其职,校本部和附属医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过去五年,无论是管理理念还是具体管理措施,学校人才管理都进入改革关键期、集中期、开拓探索期。我校认真学习领会上级部门的一系列文件精神,对人才引进与培养、教师分类管理与聘任、考核和评价、职称晋升、薪酬激励、人员流动和退出机制、外聘人员管理体制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环节,进行了机制和体制方面的新一轮建设和探索创新。启动实施了新一轮人事制度改革,先后出台《安徽医科大学“东南人才工程”实施办法》《安徽医科大学人才引进与管理服务办法》《安徽医科大学博士后管理暂行办法》等53项制度规定,实现了“人才引进-考核-评价-绩效激励”制度体系的全覆盖,开创了系统化、规范化、高效化的人事新格局。完成第二轮岗位聘期考核工作、绩效分配制度及教学系列职称评审改革,以此为切入点,探索推进绩效分配、职称晋升等方面管理重心下移,制定出台了《安徽医科大学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统筹谋划,率先布局,下好人才“先手棋”,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过去五年,学校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负责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师德师风建设、教师培训和教师职业发展等相关工作。巩固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中心线”,定期研究教职工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强化院系党的领导“中场线”,将教职工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情况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作为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夯实党支部建设“生命线”,推动教师党支部成为涵养师德师风的重要平台、教师党员成为践行高尚师德的中坚力量。完善师德制度体系,规范师德失范、学术违规、教学事故等处理流程,把师德要求内嵌到办学治校各环节、贯穿教师职业发展全过程。开展模范教师和优秀教师评选、师德师风培训、新教师入职宣誓、师德师风建设座谈会、专题演讲比赛等系列活动,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近年来,学校获批全国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10余人获国家级、省级“模范教师”“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创新引才“法子”:加强人才统筹规划,下好人才量质齐升“关键棋”

针对人才总量不足问题,学校近五年来招才引智步稳蹄疾。

出台“东南人才工程”,多层次、立体化打造安医人才品牌。“量身定制,一人一策”遴选高层次人才,推出“人才+项目”“带土移植”柔性人才引进政策,形成了引才与引智双螺旋上升的“磁场效应”,推动了学校对全球高端人才的“磁吸效应”。出台《安徽医科人才引进与管理服务办法》,5年3次修订人才引进文件,在人才分类定档方面既尊重人才历史成绩,又重视人才发展潜力,坚持“不分海内外、不唯帽子、不唯职称、不唯资历”的人才选拔原则,树立“看水平、看潜力、看发展”的识才理念,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延揽海内外人才。在待遇方面,设置符合人才价值、市场规律、具有竞争性的薪酬标准,从年薪、科研启动经费、安置费,到办公场所、科研助理、博导资格、硕导资格、配偶安置、子女入学入托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构建起岗位与考核目标相对应的薪酬和配套政策体系。

创新人才引进形式,以“网”引才,以“才”引才,以“会”引才。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坚持引才“不断档”,以网络为媒,在云端搭台,聚焦学校高层次人才岗位需求,利用腾讯会议、钉钉等平台组织了100余场云推介、云洽谈、云面试、云服务,召开了近20场校级人才论证,共引进44位博士,其中9位海外人才,引才总数和海外人才数同比均翻了一倍。充分发挥校内外专家、海内外校友、新引进人才等多方力量的作用,设置引才“伯乐奖”,调动引才积极性,动员和引导学校人人成为“引才大使”,形成“葡萄串效应”,做大“人才朋友圈”,营造尊才爱才重才的浓厚氛围。举办首届国际青年学者论坛,搭建面向全球招才引智的重要平台,近100位海内外青年学者共聚学校,加强学术交流,提升安徽医科大学在海外人才中的影响力。这也是安徽省属高校首次举办国际青年学者论坛。

在人才遴选与评价中,建立人才引进把关机制,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强调政治素质首要条件,成立人才引进工作专班,完善考核流程,推动校院两级管理,对人才的政治素质、师德师风、学术观点、廉洁自律、现实表现等进行全面把关,规范引进程序。从平台、项目、论文、人才推荐等多个维度设计业绩考核指标,以候选人的真实水平、实际贡献、在同龄人中的相对位置、独立工作能力为评审依据,完善以业绩为核心,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考核体系。建立同行专家评议机制,高层次人才引进采用同行专家评议方式,充分考虑学科差异,构建基于立德树人成效、学术创新贡献、服务国家战略、未来发展潜力四大模块的评价框架,树立以品德、知识、能力、业绩、贡献为导向的多向度评价标准。对于高端人才的引进,增加校外专家答辩环节,邀请国内著名高校的专家担任答辩评委,着重考察人才是否是同龄中的佼佼者、是否把握国际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是否具有独立工作能力、是否对学科未来发展能起到重要支撑作用、未来发展潜力、与团队相融性等。

博士后制度是我校有计划、有目的引进高层次人才的重要方法,也是筛选、补充师资队伍的重要来源。为更好适应新时代医学人才成长规律,激发青年人才创新活力,学校出台《安徽医科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管理办法》《安徽医科大学在职人员申请校外博士后研究工作暂行办法》等文件,以包容、灵活的政策和宽松自主的科研环境吸引鼓励优秀青年科研人才潜心科研,追逐学术梦想。同时,探索在新入职的博士(五类、六类引进人才)中推行博士后训练计划,致力于打造一支学术功底扎实、发展潜力良好的师资储备队伍。高水平的合作导师、浓郁的学术氛围、一流的研究设施与平台,为博士后的研究之路提供强有力的支持;20万至30万的薪酬待遇为博士后解除后顾之忧,让其心无旁骛、潜心科研;刚柔相济的激励措施,为优秀博士后提供了入职与破格晋升的绿色通路,助其成长为医教研领域的拔尖人才和中坚力量。

通过“政策组合拳”,学校昭示了“聚天下英才”的决心和求贤若渴的诚意,广大人才纷至沓来、筑梦安医大。2018年至今,学校引进3个高端人才团队,全职引进博士255人(其中三类人才36人),招收博士后68人;柔性引进各类高端人才93人,其中海外知名学者18人,东南学者特聘教授26人;从国内外知名院校聘请荣誉教授、客座教授、社会兼职教授180余名。

拓宽育才“路子”: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走好人才提质增速“制胜棋”

人才质量的提升,对推动学校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至关重要。我校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问题为导向,实招频出。

为解决人才团队建设滞后问题,出台《安徽医科大学创新人才团队建设实施办法(试行)》,探索“创新团队+项目”建设模式,围绕大健康领域存在的关键科学问题,通过学校“搭台”,组建跨学院、跨学科研究团队,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和联合攻关。现已遴选组建5个教学团队和5个科研团队,投入1250万元的经费支持。

为实现发展“后继有人”,加大源头培育力度,出台《安徽医科大学教师海外培训计划实施办法》《安徽医科大学教职工国(境)外培训管理暂行办法》,鼓励和支持中青年学术骨干到国外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研修学习,近五年累计开展国内外进修、访学、专项培训226人,在职培养博士38人、硕士12人。出台《安徽医科大学“四个一批”人才建设工程实施办法》《安徽医科大学东南学者校内遴选与实施办法》,致力于培养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一批中青年卓越医师、一批优秀年轻专职管理骨干、一批中青年“双带头人”及后备力量,提升学校未来人才竞争力,夯实创新发展人才基础,更好地服务高水平医科大学建设目标。

为帮助青年教师适应和熟悉高校教学工作,制订《安徽医科大学青年教师培养实施办法(暂行)》,通过岗位培训、专题讲座、进修培训、教学研讨、挂职锻炼等系列培养举措,近五年学校完成新进教师岗前培训2287人,教职工教师资格证认定1420人。

为搭建人才成长平台,鼓励人才申报国家级和省级人才项目,学校建立高层次人才服务专员制度,在项目申报、政策解读等方面提供一对一的个性化、精准化服务。同时,学校、学院邀请资深专家,对项目申报者进行指导,提高人才项目申报成功率。近五年共完成16个国家级人才项目、200余人次的申报,完成25个省级人才项目、1000余人次的申报;共获批国家级人才8人、省级人才226人次(含人才项目),获批人才经费支持5000余万元。

通过一系列的培育方式,人才整体结构得到了优化,人力资源实现了良性更替。学校现有国家级人才称号48人次,人才总量不断攀升;省级人才称号333人次,占比省属高校43.8%,稳居省属高校第一梯队。现有教职工1593人,专任教师(含辅导员)884人,专任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95%;正高职称164人,副高职称345人(含校聘),高级职称教师占比提高至57.6%;40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占比提高至51.52%,中青年教师已成为学校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非本校毕业者占比提高至76%,有海外留学、研修或工作经历的专任教师占比提高到24.75%,国际化进程不断推进。

激活留才“因子”:用心用情服务人才,弈活人才队伍建设“长远棋”

学校始终坚持“人才第一”理念,让人才既引得进、育得好,还留得住。当好“大股东”,用真金留人;做好“娘家人”,用真心留人;搭好“练兵场”,用事业留人,打造“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生态。

专设人才经费,经费投入由2016年的2118.3万元增加到2022年的8058万元,增加5939.7万元,增长280.4%。目前,已发放人才科研启动经费6289万元、安置费9263万元,132名新进博士已享受校聘教授、副教授待遇。始终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意识,做到“一把手”抓“第一资源”,构建起党委统一领导、人事部门牵头抓总、成员单位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搭建“书记、校长谈心”平台,为人才排忧解难注入前行动力。“书记、校长谈心”平台,不单是学校党委书记、校长2个人,而是一群人,包括学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学院党政班子成员、教研室或学科系主任等。通过组织教师座谈会、人才座谈会等活动,以经常性、近距离的接触,倾听人才心声,及时了解人才发展动态,解决人才实际困难,让引进来的人才由“飞鸽牌”变成“永久牌”,让人才切身感受“此身安处是吾乡”。

做好人才后勤服务保障工作,解决好人才“后顾之忧”。学校与一附院联合建立附属幼儿园和附属小学,积极为人才子女争取五十中学区,打造幼小初一体化教育链,解决人才子女入学问题。以附属医院优质医疗资源为辅助,每年免费为人才提供体检服务,关心爱护人才身体健康。出台高层次人才配偶安置规定,近3年共为22位高层次人才配偶提供了校内工作岗位。为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学校克服科研场地紧张,想方设法为新引进人才和人才团队规划科研场地;面对博士生招收指标不足问题,学校、各二级学院克服困难,优先满足引进人才博士指标需求;对重点引进的人才和人才团队,校领导亲自牵头多次召开协调会,切实保障引进人才各项待遇兑现落实。

新进教师在教学、科研经验等方面尚不成熟,亟需高年资教授引导帮扶。为此,学校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创新“老中青+传帮带”体系,做到思想上积极引导、坦诚相待,工作上耐心引导、给予支持,生活上热情接纳、关心照顾,当好人才“娘家人”,使人才充分感受到学校求贤若渴的态度、敬才惜才的温度,不断提升他们的归属感、认同感,让“引进来”变为“融进去”。

桐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学校始终坚持以优势学科建设为立足点,以一流大学为目标,致力于高水平平台建设,为人尽其才提供强力支撑。近年来,加速科研平台布局,以平台载体吸引要素聚合,以要素聚合催生创新裂变,人才成就事业的舞台越来越宽广。目前,学校拥有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41个,获批建立国家卫生应急移动医疗救治中心(安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项目与国家高级卒中中心(建设单位)、安徽省公共卫生服务中心;拥有直属附属医院5所、共建附属医院6所、非直属附属医院3所。

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作用,一项项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不仅为安医大增色添彩,也为人才提供了价值感。我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在省属高校率先突破三位数,并连续三年稳定在百项以上,在全省居于领先位置,其中,由2018年以来引进人才分别获得26项、30项、33项,占校本部立项数的40.6%、56.6%、55%。

积跬步以行千里,尽精微而致广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在新一轮创新驱动发展态势下,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开放的姿态全力推进人才工作,让能干事、干成事、成大事的人才脱颖而出,走好新时代人才强校赶考之路,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人事处 陈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