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我们的新时代】守育人初心 筑成才之梦——我校新时代本科教育工作综述

发布者:晏江楠发布时间:2022-10-13浏览次数:576

十年历程十年勤,十年奋斗十年情。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医学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围绕“坚持红色传承、优化结构规模、强化内涵建设、突出实践育人”四个维度,坚持凝心、精心、倾心和全心,奋力创建一流本科教育,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倾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凝心铸魂:坚定不移传承红色基因,培养红专并进的“大国良医”

十年来,学校始终忠诚履行着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的光荣使命,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全面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凝心铸魂,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本科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以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红专并进的“大国良医”实际成效来诠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2012年,学校启动并完成了新一轮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不仅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时、学分和学期等的要求,还明确了本科各专业必须开设64个学时的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全面扭转了思政理论课教学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现状,全面促进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高度融合。

2012年以来,学校还坚持举办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比赛,进一步提升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定期召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专题研讨会,聚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前沿;连续建立一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基地,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延伸到企业、社区和农村;持续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实践教学,让学生把在思政课上学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灵活运用起来。十年来,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先后培育了1个省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水平教学团队、3名省级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名师和省级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教坛新秀,并获评省级思想政治精品课程7门。

2017年,学校再次启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新版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突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育人中的作用,拓展了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活动。这一年里,我校在全省率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进一步推动了“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立体化育人转型,推进所有课程纳入“引导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连续5年开展校院两级“课程思政”教学竞赛,举办三十余场校级“课程思政”示范公开课,全面推广了“课程思政”教学。

2019年以来,为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学校以校级课题立项形式,以首届“课程思政”教学竞赛获奖课程为切入点,试点60个“课程思政”试点教学改革示范项目,形成一套“课程思政”教学文件,建立一组“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制定一个“课程思政”育人教学效果评价标准,开创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新模式。

2020年,学校进一步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成立了以学校主要领导为组长、各主要职能部门及院系负责人为组员的课程思政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课程思政工作的领导,统筹推进课程思政工作高效开展;成立课程思政发展中心,进一步加速我校课程思政建设进度。这一年里,学校有11门课程成功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人获评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3个团队获评省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学校也荣获“安徽省课程思政建设先行高校”荣誉,课程思政发展中心获批为“安徽省课程思政建设示范中心”。

2021年,学校出台《安徽医科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规划(2021-2025)》,明确了未来五年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基本原则和改革举措。这一年,“课程思政”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效:2门课程获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个教学团队获批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9门课程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这一年,学校勇担安徽省高等医学教育发源地的使命担当,成功举办安徽省高等医学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征集比赛,进一步促进了全省医学院校“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共享。

2022年,学校立足长远,率先谋划并制定课程思政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力争打造一个覆盖师德师风、思政素养到教学目标设定、教学过程实施、教学效果评价,形成覆盖教学全过程、全环节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努力实现“院院有精品、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局面,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调发展,高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精心布局:科学配置招生规模结构,筑牢人民群众的“健康屏障”

十年来,学校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使命,立足安徽省医疗卫生人才需求,勇于担当作为,破解资源制约难题,科学配置本科招生专业和规模。从2012年的2201人到2017年的3201人再到2022年的4801人,学校以最大的能力培养最大规模的医药人才服务了最大范围人民群众,牢固地构筑了服务人民群众健康的“健康屏障”。

2012年以来,学校紧跟国家发展战略需求,锚定医疗卫生行业发展趋势,科学布局,先后申报并获批23个本科新专业,包括2个中外合作办学、2个专升本、1个第二学士学位专业,形成了以医学为主,医学、理学、工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医科大学新局面。这些专业中既有面向基础学科前沿的生物科学专业,也有国家紧缺医疗卫生人力资源的精神医学、儿科学、眼视光医学、妇幼保健医学、医学检验技术、放射医学等专业,还有行业需求量极大的药物制剂、助产学、医学影像技术、食品卫生与营养学、医学信息工程、法医学和卫生监督专业,更有贯彻“新医科”交叉融合的健康服务与管理、养老服务与管理、智能医学工程和大数据管理应用专业。

随着招生规模日益扩大、本科专业日益增多,教学资源日益紧张和人才培养质量下降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为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多措并举,打出了“组合拳”,最大限度缓解了矛盾。

解放思想,坚持每年召开一次全校本科教学工作研讨会,解决当前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自2012年以来,学校先后围绕卓越医师培养、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整改、专业评估与认证、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创新医学教育模式、构建高质量实践教学体系等十个主题,开展了全校范围内的高等医学教育大讨论、大改进、大提升,使得全校师生育人思想得到统一,育人能力得到改进,育人成效得到提升。

深化改革,不断深化医学教育体制改革,深度释放附属医院和教学基地育人潜力。学校加快“院院合一”内涵建设,理顺临床医学类专业管理体系,完善临床学院制教学模式运行机制,夯实附属医院教学主体职责;深度推进校院两级教学管理,释放学院办学活力,激发专业教学基地育人潜力,依托各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共建一批融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教学实验室。十年里,学校新增了1所直属附属医院、4所非直属附属医院、7个医学中心、12个临床学院、7个教学医院、27个本科各专业教学基地,获批了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挖掘潜力,学校科学布局各校区专业结构和本科在校生规模,先后在校本部建成了一个目前国内医学院校体量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覆盖本科各个专业虚实结合的实践技能教学培训综合大楼,在南校区建立了一个集生物化学、形态学、机能学、遗传学以及文献检索等为一体的国家级实验教学分中心,在东校区建成了一个能够同时满足理学、工学和管理学科专业需求的综合实验中心,最大限度优化了教学资源配置,有力保障了人才培养质量。

倾心建设:全面促进专业内涵发展,培育质量并举的“健康卫士”

十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做强优势专业、升级传统专业、淘汰劣势专业、发展新兴专业、培育特色专业”的专业发展理念,紧密对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以学校“十二五”“十三五”和“十四五”发展蓝图为引领,十年如一日,倾心建设,全面促进本科专业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培育服务健康中国的质量并举的“健康卫士”。

坚持特色导向,着眼结构优化。2012年以来,学校遵循“结构优化、评建结合、分类指导,重点扶持、持续推进”原则,培育了一批内涵雄厚的优势专业。2013年,学校获批《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教育五年制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五年制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个国家级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临床医学和药学专业获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9年,临床医学、生物技术、预防医学、临床药学和护理学等5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0年,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口腔医学、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公共事业管理等6个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应用心理学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此外,我校还有17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除近三年新增本科专业,我校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实现全覆盖。

坚持质量先行,优化课程建设。学校坚持“系统性、计划性、长期性”原则,不断加强课程顶层设计,努力营造校领导、职能部门、院领导和教师高度重视、职责明确、共同参与和不断投入新局面,努力打造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动态匹配的新模式。2013年,《流行病学》《临床药理学》2门课程获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020年,《毒蛇咬伤救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基础与临床融合虚拟仿真教学项目》《妇产科学》《外科学总论》《流行病学》《临床药理学》《思维与沟通》等6门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012年以来,学校还获批了182门省级精品课程,建成了300余门校级精品课程。

坚持党管教材,发挥好教材育人作用。学校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教材建设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2020年,学校调整教材建设与管理领导小组,出台了《安徽医科大学教材建设与选用管理办法》,强化党对教材工作的领导,明确了教材三级审核制度,细化了教材选用流程。厚积薄发,经过十年积累,学校在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评选中取得优越成绩:李俊教授主编的《临床药理学(第6版)》、张学军教授主编的《皮肤性病学(第9版)》荣获全国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二等奖,叶冬青教授副主编的教材《流行病学》(第8/9版)分别荣获全国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一、二等奖,叶冬青教授同时荣获“全国教材建设先进个人奖”。

坚持创新改革,提升教学能力。学校持续深化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2012年以来,学校坚持举办多种形式的校院两级教师教学竞赛,如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微课程教学竞赛、临床教学竞赛、“课程思政”教学竞赛、“课程创新创业”教学竞赛等;定期召开“教师教学能力发展讲坛”,多次邀请国内外教学专家共商教学方法改革,助力我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坚持开展本科教学示范公开课,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师间相互交流和学习。十年来,学校教师教学能力建设成果卓著,1人获评国家级教学名师、2个团队获批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45人荣获省级教学名师、51人荣获省级教坛新秀、41个教师团队荣获省级教学团队、5人荣获名师(大师)工作室,4人次荣获国家级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4人次荣获国家级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2人次荣获国家级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7人次荣获省级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16人次荣获省级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17人次荣获省级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校迅速由传统线下教学模式改为线上授课,老中青三代教师摇身转变为“主播”,利用雨课堂、超星学习通、e会学、钉钉直播、腾讯会议以及学校自建的网络教学综合平台等各种线上教学平台,全面开展网络在线授课。线上教学效果受到了学生和社会的认可与一致好评,学校也荣获安徽省线上教学示范高校。

坚持以评促建,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学校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作为专业认证评估的重要依据,大力推动本科各专业接受教育部或者行业协会认证。2012年以来,口腔医学、临床医学和临床药学等3个专业均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教育部专业认证;2016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2018年,学校作为安徽省西医学类专业合作委员会的牵头单位和常任主任委员单位,始终坚持“敢担当、勇创新、重落实、善作为”的社会责任,有序推进并完成了下属14个分专业合作委员会的综合评估工作,不断提高安徽省医学人才培养质量;2021年,护理学专业顺利通过教育部护理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专家现场考察工作。2022年,我们学校即将迎来教育部药学专业认证专家现场考察工作。

全心投入:持续深化实践育人改革,打造技术精湛的“杏林高手”

十年来,学校紧紧围绕国内一流高水平医科大学建设目标,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新医科中心建设为契机,以优化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为基础,以改革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为抓手,以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为支撑,以强化实践教学师资建设为保障,逐渐形成了以教学实验、教学实习、生产实习、科研活动、学科竞赛、社会实践为主要内容的“六位一体”具有安医特色的本科实践育人体系,着力打造技术精湛的“杏林高手”。

2012年以来,学校不断深化实验教学改革,逐步减少传统验证性实验,鼓励教师结合自身科学研究方向,开设综合性、研究性实验项目,特别是设计性、探索性、创新性等综合实验内容。十年来,学校在实验教学建设中获得喜人的成绩,先后获批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19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14个虚拟仿真实验中心以及16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

2012年以来,学校继续推进教学实习改革,逐步增加教学实习在课程体系中比例,在临床医学类、预防医学、妇幼保健医学等专业中全面推广临床课程见习,根据不同专业、不同临床课程特色,分门别类制定临床课程见习标准。加强各专业技能培训中心建设,强化对医学生在校期间临床知识的深度理解和运用、实习及毕业后临床思维及临床能力的培养。2013年,学校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成功获批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018年获批国家级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2021年,实验教学中心人体结构与功能医学科普教育基地成功获批2021-2025首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2012年以来,学校加速生产实习质量提升,改革生产实习管理体系,建立学校统筹协调、学院自主办学的校院两级管理体系。2016年,修订本科各专业实习大纲,进一步加强生产实习与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之间联系。根据《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以及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工作委员会专家意见,学校于2017年调整了临床医学类毕业实习时间,2021年调整了临床医学类毕业实习轮转科室和出科考核。2016年以来,为进一步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学术诚信观,学校对相关本科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开展复制比检测工作。

2012年以来,学校坚持开展“早期接触科研”训练,促使学生在本科培养阶段更早、更多地接受科学研究基本训练,逐步实现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高度融合的育人新局面。定期举办本科生科研素质提升培训会,通过线上线下专题讲座、理论普及和技能操作等方式,不断提升本科生科研素养。

2012年以来,学校深化实践教育教学改革,先后成立了学校学科和技能竞赛领导小组,制定《安徽医科大学大学生学科和技能竞赛管理实施办法(试行)》,最大限度激发师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热情,充分发挥学科和技能竞赛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做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建,不断提升学生专业实践能力。2012年以来,学校先后荣获A类赛事二等奖以上54项、B类赛事三等奖以上552项,其中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获得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2018年获得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华东分区赛一等奖。2021年,成功举办规模远超历届分区赛的第十届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赛道华东分区赛,并参加了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和护理学专业两个赛道全国总决赛竞技,表现优异,双双摘银。学校也连续两年位列“全国医药类本科院校竞赛排行榜”前十。

学校历来重视社会实践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并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了第二课堂成绩单,成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出台了《安徽医科大学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安徽医科大学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安徽医科大学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工作条例(试行)》等系列文件,设立校“社会实践团队奖学金”,引导和帮助数以万计的青年学生上好“大思政课”,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十年来,安医教育工作者坚守新时代教育工作者的初心使命,用心、用情、用实际行动,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初心如磐,使命在肩。未来,安医教育工作者将始终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始终忠于党的教育事业、始终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更多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团队协作和社会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教务处 吴俊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