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的二十大擘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指引下,安徽医科大学第八次党代会召开五年以来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学校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弘扬“弘毅担当、精医报国、康民济世”的安医精神,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双一流”建设,在政治引领、基层创新、学科突破、社会服务等领域交出一份厚重答卷,为建设教育强国、健康中国注入澎湃动能。
立根铸魂:以政治建设统领全局,锚定高质量发展航向
思想领航筑牢政治忠诚。五年来,学校党委始终把政治建设作为根本性建设,建立党委常委会理论学习“第一议题”机制,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作为决策“必修课”,开展专题学习研讨300余场次,举办处级干部专题研修班3期,实现党员干部全覆盖。学校以主题教育为契机,深化理论武装,推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党纪学习教育等党内教育常态化长效化。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紧扣中心大局,做好融合文章,主动把党建工作融入基层治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等重点工作中,为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
制度固本强化治理效能。全面贯彻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依法治校制度体系,建立根本制度1项、基本制度57项、重要制度570余项,健全以大学章程为核心的“1+N+N+X”的四级制度体系,修订《安徽医科大学章程》《安徽医科大学决策会议议事规则》等核心文件。同步推进中央及省委巡视整改任务落实,制定整改措施153条,制定修订校级层面制度56项,以整改实效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建立“四重”工作月调度、党建工作月例会、效能督查月通报、直属附属医院重点工作季调度机制,实施党建工作“三个清单”(党务工作清单、重点任务清单、问题整改清单),建立“双述双评”考核机制,推动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深化机构改革,二级机构精简30%,院级党组织精简20%,议事协调机构精简85%。
战略谋划引领发展突围。锚定学校建设目标,制定实施“十四五”发展规划和“七大提升行动”,将党建引领深度融入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医疗服务等核心工作。先后获批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1个全国科普教育基地、1个全国首批学校急救教育省域培训基地、1个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学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连续4年突破百项。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连续2届获得全国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一等奖,连续5届获得全国大学生实验技能竞赛特等奖,学生升学率、毕业去向落实率处于省内高校领先行列。
强基固本:以组织创新激发活力,锻造坚强战斗堡垒
基层党建“双创”成效显著。扎实推进党建“领航计划”和“双创”工作,构建“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培育体系,累计获批全国党建样板支部8个、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1个、教育部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3个、“全国公立医院党建示范医院”1个、“全国公立医院临床科室标杆党支部”2个。全省党建标杆院系3个、全省样板党支部21个、全省“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2个、全省“研究生样板党支部”2个、全省“研究生党员标兵”2人、省级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3个。校级“双创”培育项目42个,五年来,开展基层党组织特色党建项目遴选,打造“一院一品”“一支一特”,累计立项100项。
党员先锋作用全面彰显。截至2024年,全校师生党员达1.1万余人,专任教师党员占比超70%,“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实现全覆盖,五年发展师生党员6000余名。开展党建工作“找差距、抓落实、提质量”专项行动、“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党史故事人人讲”活动,实施“院级党组织作用发挥工程”,将红色基因融入育人全过程,培养“懂医精药、善研善成”的大国良医。涌现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等典型120人次,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省级以上党内集体表彰29次。
干部人才队伍迭代升级。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实施青年英才“双培工程”,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东南工程”。新增国家级人才12人、省部级人才104人,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团队2个。建立干部“选育管用”全链条机制,制定《二级机构领导班子建设规划(2021—2025年)》,实施“四个一批”人才工程,激活“人才引擎”。优化干部队伍结构,45岁以下中层干部占比提高15%,硕士以上中层干部占比提高16%。选派20余名年轻干部赴乡村振兴、援疆援藏一线挂职锻炼,干部队伍专业化水平显著提升,涌现出“安徽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驻村工作队等先进典型。
融合赋能:以党建引领学科腾飞,服务健康中国战略
学科建设实现历史跨越。聚焦“大健康”领域,新增“生命资源保存与人工器官”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25个省部级科研平台。牵头主持科技创新2030——“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等12项国家级重大科研任务。五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57项,横向科研经费到账9.93亿元,领跑安徽省属高校。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1项,合作研发的“智能移动微创腔镜系统”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入选国家首批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高校。5个专业通过教育部专业认证。获批12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11门国家一流课程,ESI全球前1%学科由5个增至12个,临床医学进入ESI全球前1‰。获批全国首批公共卫生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5个学科入选省高峰学科,3个学科入选省高峰培育学科。学校跻身省特色高校和特色学科建设序列。
医疗服务彰显使命担当。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学校党委统筹疫情防控与事业发展,直属附院累计派出医疗队6批235名医护人员驰援疫区,5所附属医院成为省级定点收治医院,24小时内完成发热门诊改造,72小时建成隔离病区,累计接诊发热患者近万人次,党员医护冲锋在前,书写“生命至上”的安医答卷,第一附属医院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构建“大健康”服务体系,开展“百医驻村”“健康科普大讲堂”等活动,五年完成健康扶贫项目200余项,培训基层医务人员5000余人次。附属医院创新“党建+健康服务”模式,打造“健康驿站”省级示范点,惠及群众超15万人次。
立德树人厚植红色基因。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实施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打造“我的中国梦”人人演讲、“学习雷锋在行动”等育人品牌,持续深化“安全和谐文明友善宿舍创建”“医学人文大讲堂”等品牌项目建设,培育形成了全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传承基地、省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校史馆、校园影院、人体科学馆、“东南书屋”等一系列有影响力的品牌活动和育人阵地,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培育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在“挑战杯”“互联网+”等竞赛获奖300余项。获评全国文明校园、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等荣誉称号,先后涌现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中国好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全国五好家庭等一大批先进典型。
清风护航:以全面从严治党涵养生态,筑牢事业发展根基
廉政建设织密监督网络。构建“党委—纪委—基层党组织”三级监督体系,建立学校党委、纪委定期会商及重要情况通报机制,督促制定落实学校党委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和纪委监督清单,做好学校政治生态分析研判。持续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落实政治监督月报制度,围绕教育、医疗卫生领域“国之大者”,对重点任务实施清单化、闭环式管理。深入开展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建立附属医院纪委季度报告、二级学院纪委年度述职工作机制,加强对二级纪委监督执纪工作统筹指导。附属医院推行“阳光采购”平台,药品、耗材采购全程透明化。
作风建设凝聚发展合力。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常态化开展监督检查,发现“四风”问题露头就打,坚持风腐同查同治,一体推进“三不腐”。深化“一改两为五做到”专项行动,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常态化,设立“校领导接待日”“院长信箱”,解决师生急难愁盼问题753件。加强廉洁文化建设,挖掘百年校史中廉洁元素,征集师生廉洁文化作品760余件,以优良党风正校风、强教风、优学风,引导师生崇廉向善。修订《师德考核实施办法》,强化师德第一标准,签订《师德师风承诺书》全覆盖。推进“清廉医院”建设,直属附院开展“六亮”行动试点,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患者满意度达98%以上。
党旗所指,千帆竞发。五载砥砺奋进,五年春华秋实。安徽医科大学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在思想铸魂、组织建设、人才引育、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校将以第九次党代会为契机,在党建引领下赓续“弘毅担当”的精神血脉,以“精医报国”的使命情怀,奋力书写新时代高水平医科大学建设的壮丽篇章,为教育强国、健康中国贡献安医智慧与力量!(组织部)